国际间普遍存在“渐进式”和“激进式”两种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由1996年设立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并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所开启的十余年的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表明,渐进式改革是中国货币政策当局的基本思路。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表明上述进程进入加速推进的阶段。2012、2013年中国货币政策当局先后宣布扩大存款利率上浮空间至10%和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旨在探求渐进式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变化以及风险管理的改进方向。 一.渐进式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如上所述,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进入不可逆的区间,各商业银行正在通过产品创新和管理改进以对自身资产负债表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调整,这种调整必然围绕同一个主轴来进行,即扩大利润来源和规避利率风险。国际经验表明,任何调整既会同时影响资产负债表的两个方向,也会因所调整业务属性的不同而分别对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产生影响,如银行账户项下的同业业务、资产证券化等资产负债类业务,以及交易账户项下理财和资产管理业务、市场化融资(CD发行)业务等中间业务,而这也将对利率风险管理提出不同的要求。 (一)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重构 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来看,与利率市场化过程相伴的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普遍重构,这种重构直接缘于损益表的变化并伴随着利率风险暴露的增加。传统上,存贷利差是银行损益表的主要项目,但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存贷款利率会发生显著变化,净息差也会因此发生反复调整,这将对银行损益的稳定性产生持续性影响,而资产负债表的重构则是银行家试图熨平这种波动的基本思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市场利率持续攀升,FDIC银行存款平均利率从2.39%上升至6.92%,但贷款平均利率却从7.37%上升至13.21%,得益于存款利率的管制,银行净息差大幅扩大。80年代初利率上升趋势终结并伴之以市场化进程的加速,银行存款利率的双向波动特征显著增强。相应地,银行净息差也先后经历了从1971年的3.72%下降至1975年的3.31%再逐步反弹至1990年的3.95%的弹性通道。 一是资产结构变化显著。数据表明,在上述时间区间内,美国商业银行的房地产抵押类资产和普通工商企业贷款的比重出现此消彼长的态势,即由各占40%调整为分别占70%和20%。信贷成本的上升令银行的利率风险偏好有所提高,贷款组合发生巨大变化。 二是主动负债增加明显。数据分析还表明,美国银行业拆借资金占负债总额的比重有所上升。传统存款成本的高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并使得银行对被动负债的依赖程度日益减轻,通过主动调整负债结构,银行市场化定价负债的来源显著增加。 三是表外资产增长迅猛。同期,美国商业银行的表内外资产比例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近30年里缩小了55%。净息差的收窄令银行不得不通过发展中间业务、增加表外资产规模等提高非利息收入及其比重,以消弭利率波动对银行盈利的不利影响。 中国渐进式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同样伴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重构,国际同业的经验正在逐步得到验证。一方面,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银行资产负债的市场化定价范围明显扩大,不同账户项下的资产和负债更多地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下。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正在加速培育和创新更多的新型银行业务,包括理财业务和同业业务在内的类似业务的规模膨胀已经成为银行资产负债表重构的表象之一。银行业务的创新发展在为利率风险管理提供新手段的同时,也增大了利率风险的管理难度,利率风险的跨账户转移变得更为普遍。 (二)跨账户业务变化和利率风险转移 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是典型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业务,在中国渐进式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创新频次也相对最高,因此这两类业务的创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业务间的整体变化特点,而业务特性及其所依托的业务流程的改变也将使得利率风险暴露在账户间的转移更为直接。 创新型同业业务的业务种类和交易方式相对较多,但从资产负债表上看都可以归结为存放、拆放和(逆)回购三类基础型利率业务。通过将票据、证券化资产和受益权信托等引入同业业务的链条,传统的利率资产在商业银行等不同金融机构间的流转速度得以提高,而同业代付等业务的出现更是在无形中促成了金融机构间的报价市场。在该场外市场中,创新型同业业务所呈现的竞价和套利特征令其更多地具有了交易账户业务的属性,特别是金融机构跳脱基础资产进行业务报价的过程进一步加强了业务的交易性质。商业银行在获得可观收益的同时,也扩大了利率风险的隐蔽性敞口,尤其是抵质押不到位等质量良莠不齐的中小金融机构资产和现金流难以完全覆盖的受益权信托等极易造成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向利率风险的转移,反过来市场利率的波动也会影响基础资产的价格,甚至影响抵质押物的价值实现。 创新型的理财业务大部分属于银行表外业务,在产品持续或滚动发行的基础上,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运作得以实现。虽然创新型理财产品的资产运作形式较为丰富,但为了保证产品的最终收益兑付,其大多对接风险补偿较高的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非标准化资产。这些资产普遍缺乏公开市场报价、盯市估值能力和流动性支持,是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表外化。大量非标准化资产向理财产品资产池的注入异化了理财业务的交易账户属性,并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表内资产负债的运作功能,成为商业银行规避监管政策和调整监管指标的主要通道;而资产负债无法实现准确对应更凸显了业务的银行账户特征,产品发行或资金回流一旦出现问题必然形成市场连锁反应,在未能实现充分的表内外风险隔离的情况下,表内利率风险敞口也将随之放大。 中国监管当局近期针对上述业务陆续出台相关规定予以规范,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腾挪余地较小或运作能力不足极易扩大现金流错配及其重定价敞口,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型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的融合态势日益加强,换言之,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之间的利率风险进一步交互。一方面,通过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代持、同业拆存等方式,同业业务能够为理财业务提供相对较为稳定的现金流保障,在市场利率出现波动的情况下,有助于缓解资金缺口;但若市场出现持续性不利波动,上述业务对接也将导致银行同业间的系统性风险,使得利率风险敞口无法缓释。另一方面,通过金融机构之间的资产“互买”和搭桥,非标准化资产能够从理财业务端转出,并纳入同业业务的范畴,这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能够规避相关指标限额的管控要求,在资产主体的信用和流动性状况出现异常变化时,有助于盘活存量资产,减少风险暴露;但若上述操作同时伴随回购承诺或仅以通道方式实现,相关风险无法实现实质性转移,银行利率风险敞口也难以发生变化。 总的来看,无论是业务模式和交易机制的改进,还是监管政策和业务策略的调整,都是银行市场微观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利率等市场价格的波动紧密相关,“6﹒20钱荒事件”就是这种风险逻辑的集中体现。因而,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业务的贯通观察,有助于充分把握因资产负债表重构而形成的利率风险交互特征,并采取包括对冲等在内的更为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方式。 二.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与传统资产负债结构及其管理模式相对应,长期以来,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是中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的主要着力点,利率风险的管理实践起步较晚。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当局正在加速推进渐进式利率市场化进程,银行利率风险暴露明显增加,包括市场利率波动所引起的重定价风险、存贷款利差变化所引起的基差风险等都已蕴含在资产负债表的重构之中。而伴随着相关业务创新的加速与融合,不仅利率风险的范畴更加扩大并更易交叉,市场共振也更为明显,与之对照,中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不足1.风险计量和产品定价能力较低 及时准确地计量和评估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是进行科学的产品内外部定价的基础,而后者也是进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关键手段之一,这有赖于对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的准确定位。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整体的基础业务数据质量较低,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和核心业务系统的自动化对接程度相对不足,因而在透过数据分析衡量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精细化管理难以实现。一些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如创新型的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大多采取场外运作和信息系统外交易的方式,基础业务数据的采集也相应地存在较大困难,部分业务由于不需要风险管理部门提前介入,相关信息在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对称更加明显。加之中国商业银行运用量化模型计量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范围和水平都相对不高,产品内外部定价依据不充分,不仅无法很好地反映利率市场的波动,也无法发挥其对于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性作用,这种不足对于跨账户业务利率风险管理的影响尤为突出。 2.绩效考核的风险传导力度较弱 利率风险敞口控制是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和表外头寸布局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实现嵌入式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在利率市场化诱致资产负债表重构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这种风险控制和业务调整相互影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风险偏好的传导过程,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策略、严谨的内部转移定价机制(绩效考核的手段)等予以实现。然而,整体来看,中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机制在传导风险偏好、引导风险管理的力度上明显不足,这不仅囿于个别银行治理层和高级管理层对于利润的短期性追求,相对较长的管理架构、未充分再造的业务流程以及业务在账户间彼此跨越与绩效考核政策相互割裂之间的矛盾等都是削弱风险传导有效性和管理规范性的主要原因。 3.主动式的利率风险管理管理工具相对欠缺 一般来说,中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各组成部分的规模和比重以减少利率风险暴露;简言之,资产负债表内被动式管理是利率风险的主要对冲手段。但是从国际同业的经验来看,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等主动式的资产负债表外管理也是其缓释利率风险敞口的主要措施;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正在伴随着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发生因应性重构,虽然规避利率风险是这种调整的主轴之一,但是其与扩大利润来源的策略目标之间并不能始终保持一致,特别是随着银行风险偏好的提高,利率风险控制的目标将会进一步遭受侵蚀,而主动式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主动式的管理方式不仅不影响银行自有头寸的配置,在账户准确划分和头寸隔离的原则下,也不易形成交易账户利率风险。由于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的能力不足以及个别绩效考核政策对于盈利的过度强调,加之中国金融市场整体不够发达,主动式的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践基础仍然不牢固。 (二)交易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不足1.货币市场定价基准缺失 交易账户利率风险的暴露程度受货币市场波动的直接影响较大,因此无论是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还是持续期缺口模型,对交易账户利率风险的准确度量都首先取决于对利率产品价值的可靠估计。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在利率产品定价方面,缺乏统一合理的货币市场价格基准,各商业银行分别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采用直接采集SHIBOR、抵质押利率、回购利率和法定基准利率加成等定价方法。这不仅造成各商业银行间的利率风险度量结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并使得市场风险偏好的分位度难以确定;而且在相关价格参数出现异常,如SHIBOR曲线长期限点位失真的情况下,利率风险的计量准确性也难以保证;同时,对于跨账户业务而言,市场定价基准的缺乏将对异端资产或负债的定价产生影响,并有可能因此诱发道德风险。 2.金融市场深度不足 客观的看,中国金融市场整体尚不完善。以利率风险较大的债券市场为例,三大问题影响了市场深度,也制约了利率风险管理的灵活性。一是市场处于割裂状态。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并存,债券跨市场流通的效果不彰,这使得商业银行无法通过跨市场的资金运作实现利率风险的对冲。二是市场结构不平衡。一方面,债券品种结构不均衡,固定利率附息债券较多,零息债券、浮息债券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债券期限也相对单一,1年以下与10年以上债券品种很少。这不利于形成健全的利率期限结构,也不利于商业银行通过合理的产品布局和账户规划以规避利率风险。三是市场流动性不足,一些债券品种交投不活跃,换手率低,交易量波动性很大,这加大了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波动情况下的操作难度。此外,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还较为初级,新兴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相对欠缺,如上所述,商业银行无法在境内市场通过利率远期、利率期权等衍生产品进行利率风险对冲,从而制约了商业银行防范、转移和化解利率风险的能力。 3.主动把握市场节奏能力较弱 交易账户簿记的业务以交易为首要目的,从中国商业银行交易目的的动向来看,交易群体性和市场一致性的轨迹过于明显,各商业银行主动把握市场节奏的能力较弱。在应对因经济周期和金融市场震荡而引发的利率波动时,各商业银行一般一致性地采取了方向相同的交易策略,而具有前瞻性地提前主动把握市场节奏进行利率风险对冲或充当逆市交易对手方的交易行为相对较少。当商业银行针对利率风险整体性地采取某一交易行为,或者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如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分别进行相同的市场交易行为时,利率市场的波动性被明显放大,市场共振环境下的风险捕获能力则明显下降,“6﹒20钱荒事件”就是例证。 三.国际银行同业利率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银行同业利率风险的管理实践 1.利率风险的计量和报告 美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的实践是与上文述及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同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以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利率风险决策和报告体系;而随着金融自由化程度的加深以及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重构,利率风险的计量方法也已从早期的缺口分析转变为目前的以动态情景模拟分析为主。 具体来看,美国大中型商业银行较多釆用的是净组合现值模型(NPV),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相比,这种方法能够同时对银行的表内资产负债即时头寸和金融衍生品等表外净头寸进行估计,利率风险的计量范围更加完整,也提高了对资产负债表重构的适应力。同时,美国商业银行业务数据基础良好,NPV等动态计量模型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利率风险计量的精准度,而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及其与核心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设计也使其具备了充分把控NPV等动态计量模型的能力。 2.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 美国监管当局采用了更为严格的OTS监管模式,而非欧洲监管当局的BIS自律模式,这源于其更高的金融自由化程度以及相对更强的市场风险传染力。在利率风险识别方面,OTS的优势在于制定了统一的前提条件和量化模型,特别要求银行考察利率波动对其经济价值和经营收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美国的大中型银行大都建立了与自身实际相适应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对利率风险水平的评级和容忍调整制度、不同业务利率风险暴露的限额管理机制、利率类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原则和规划、标准化的利率风险报告机制、涵盖利率风险传导的激励性契约等。 对于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形成的利率风险,美国商业银行主要釆用缺口管理和持续期管理相结合的利率风险控制策略;部分商业银行也开始采用ERA技术,它通过在一定的利率波动范围内移动收益率曲线以进行更为复杂的动态模拟,是资产负债管理不断升级的要求。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美国商业银行积极进行业务创新以面对更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表外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涌现,它们也逐渐成为美国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新的重要手段。通过运用利率期货、利率互换等基本金融衍生工具或通过金融工程再构造,美国商业银行能够在不影响其资产负债结构的情况下实现利率风险头寸的调整。从整体表内外头寸分布看,表外衍生对冲已经成为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控制的主要方式,而传统的表内管理方式仅作为一种辅助管理和倾向性反映手段。 (二)欧洲银行同业利率风险的管理实践1.利率风险的计量和报告 以德国为例,该国对利率管制的放松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短短6年时间里迅速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风险也随之上升为德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计量和报告成为市场风险管理的迫切需要。 60年代初,德国商业银行将资产和负债进行利率敏感性区分,并据此采用敏感性缺口分析法进行利率风险的计量。80年代,随着银行表外资产比重的逐步上升,持续期缺口管理模型因其与全能型银行模式的契合以及对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法部分缺陷的克服而得到长期使用。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革新,德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计量方法的选择更趋综合,风险价值(VAR)分析、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等技术成为持续期缺口分析的重要补充,利率风险的计量体系不断完善。总的来看,利率风险综合计量技术和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已成为保障德国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措施之一。 2.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 相较于美国严格的外部监管要求,德国商业银行主要采用免疫和套期保值等利率风险自我识别和控制策略。一方面,资产负债表的重构将尽可能相互抵消利率波动给资产和负债带来的影响,从而基本消除持续期缺口,以消弭利率风险敞口暴露。另一方面,70年代以后,欧洲与美国一同经历金融自由化浪潮,不同金融业务间交叉渗透趋势明显增强,在通过快速创新金融衍生工具以规避金融管制的同时,基于风险套保原则,利率类金融产品也在其利率风险控制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利率互换因现金流较少,而成为德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便利性工具。 四.政策建议 (一)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银行利率风险内部管理体系 在中国渐进式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各商业银行首先必须明确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严密的内部组织管理体系,并将其纳入市场风险整体管理体系中。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政策、合理的内外部产品定价策略以及适当的利率风险管理人员培养方式相配合,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要求商业银行须建立起更为严密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以对其利率风险暴露进行最大限度的缓释。中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银行同业的先进经验,根据自身情况建立更为严格并适合业务发展的风险内控制度,防范因业务创新和账户属性异化而造成的利率风险转移和外溢。 (二)科学运用计量分析模型,改进利率风险计量手段 对国际银行同业利率风险管控模式的分析表明,除了基础性的缺口分析计量技术外,更为先进的动态模拟分析、VaR分析等计量手段也得到广泛应用;不少商业银行在通用计量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还开发了适合本行特点的、高度个性化的综合化利率风险管理系统,这些都是值得中国商业银行借鉴的核心经验。从中国银行业业务数据的累积情况看,缺口模型的应用便利性更高;而随着业务数据和管理信息系统质量的逐步改善,要进一步提高利率敏感性等计量模型的运用能力。同时,一些风险管控能力较高的银行,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主动尝试应用动态模型分析等方法进行利率风险的识别和计量。 (三)加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适度推进金融创新 国际经验还表明,在采用资产负债表内规控手段的同时,运用利率衍生品进行主动式利率风险控制也成为其重要选择。从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来看,利差收入在较长时间内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利率风险管控也应以利差管理为核心,并能在增加银行收益和缓释利率风险方面取得适度平衡。伴随着中国渐进式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类似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因应式业务创新仍会不断出现,这不仅是商业银行扩大自身利润来源的重要方式,也是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和对象。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必须有针对性地把握市场节奏,加强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和表外头寸的综合调整和匹配,不断提高利率风险控制能力。 FRM金融风险管理师,是全球金融风险管理领域权威资格认证,由全球风险协会(GARP)设立。FRM已经得到华尔街和众多欧美著名金融机构、大型公司风险管理部门以及各国政府监管层和金融监管部门的认同,并已经成为全世界金融风险管理领域最权威的认证。银行人升职必备证书。 考FRM金融风险管理师证书,证明自己在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是有莫大的帮助!带给你的不仅仅是升职加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