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frm.cn 金融市场 查看内容

我的生物老师设计出了未来的银行

2016-8-1 14:50| 发布者: brooke| 查看: 553| 评论: 0

摘要:   无论是通过与新物种结合,还是自己内部变异,未来的银行,将既不是一个存在,也不是一种体验,而是一个共生体。  (一)  今天凌晨,我四点就睡不着了。  再过几个小时,我将见到一位颠覆未来的人。  她 ...

  无论是通过与新物种结合,还是自己内部变异,未来的银行,将既不是一个存在,也不是一种体验,而是一个共生体。

  (一)

  今天凌晨,我四点就睡不着了。

  再过几个小时,我将见到一位颠覆未来的人。

  她完成了巨人的逆袭,将一个庞然大物全面升级-让它腰肢变细,学会跳舞;让它掌握各种扑击技巧,走位风骚。

  她成功把巨人体内的“创新抗体”清除干净-这可是业界精英尝试了近半个世纪仍无法攻克的难题。

  她因此获得了“谷特阿”颠覆奖(诺贝尔委员会已将该部分外包给了谷歌、特斯拉和阿里巴巴共同承办)。

  而她改造的庞然大物,就是银行。

  到了约定时间和地点,我见到了她。

  哎,怎么这么眼熟?

  她不是中学教生物的刘老师吗?

  (二)

  刘老师见面就问我,还记得我讲过的“共生现象”那一课吗?

  自从自然界有了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就有了关系,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共生关系。

  在共生关系中,一方受益,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称为“共栖”。比如你嘴巴里的阿米巴原虫,以吃牙龈里的细菌为生,但不侵犯其他组织。

  双方互相依赖,彼此受益,称为“共生”。比如牛胃里的纤毛虫,生时分享牛胃里的草,死后为牛提供蛋白质。

  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就是“寄生”,比如寄生虫。

  你觉得银行和Fintech新业态之间,是以上是哪种关系?

  我说,老师,等等,我的脑洞还没开好。

  她没等我开脑洞,自己回答说:我发现,用“共生”这个生物学现象来设计未来的银行,是非常自然的。

  无论是通过与新物种结合,还是自己内部变异,未来的银行,将既不是一个存在,也不是一种体验,而是一个共生体。

  而我改造巨人的方法,就是将其变成一个硕大的积木底座,把最先进的Fintech,像乐高积木一样插上去,组成一个随插随用的共生体。

  她胖胖的脸上开始发出红色的光。

  这项技术,可以用在银行,也可以用在活人上-别人的脸、四肢、大脑、记忆,只要你喜欢,都能像模块一样拼接在你身上,同你共生。

  她突然停下来,用发着红光的眼睛盯着我问:

  你想怎么组合自己?

  (三)

  我一个鲤鱼打挺坐将起来。

  原来是在做梦。

  但好像又不是。

  刘老师在梦中所描述的,早已不是新奇的想法,而是非常自然的商业需求。

  短短几年里,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成本、效率和质量在银行体内渐渐失衡;又眼睁睁地看着不止一家Fintech和技术小公司,将这三个关键部分专业化,悄无声息地替代银行内的各种功能。

  把这两个新旧体结合,组成一个共生系统,很多人早已经想过了。聪明点的银行已经意识到自己必须朝“横向要素组合”方向扑去,一刻也不能耽搁。

  问题是这样的共生体,该怎么拼接起来?

  毕竟刘老师的生物拼插技术,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实现突破-这些新生态不是标准件,还不能做到即插即用,同传统金融体系完全兼容。

  我突然想起,在切·格瓦拉老师推荐的专家名单里,有一位木板拼接专家-鲁班老师。

  他一定知道拼接技术哪家最强。

  (四)

  鲁班老师正在箍木桶,脚边堆满了长长短短的木板。

  他见到我,非要先试试我的木匠手艺,递过来一个木盆,让我改装成一只木桶。

  我仔细研究了木盆的构造,发现盆底面积很大,架构也很结实,只是组成盆身的木板都很短。

  只要在每块短板上补上一截,把盆身延长,不就变成桶了吗?

  机智如我。

  半天过去了,鲁班老师终于忍不住了:你再这么钉下去,我木匠铺里所有的钉子都要被钉完了。

  你为什么不干脆换长一点的木板呢?

  我说,您锯出来的那些木板五颜六色,还奇形怪状的,用它们箍,出来的桶让村里人看了笑话。

  而且盆底和架构都是现成的,拆了太可惜了。

  鲁班老师摇了摇头,你根本没把注意力放在我让你解决的问题上-增加容量。

  那只旧盆,虽然底大,架构完整,但又笨重又装不了多少水。你就着盆身一个一个的打补丁,不仅浪费大量钉子,费时费力,补成的木桶还容易漏水。

  如果你不把它看成完整的木盆,而是各组成部件-一个底座、十条木板、和几个铁箍,那改造的空间就大多了:要增加容量,就把短木板换成长的;要扩大面积,就把底座换成宽的;要改变功能,就把材料换成塑料的、木的、铁的。

  我恍然大悟。

  您的意思是,新旧拼接成功的关键,不是方法,而是改变思维方式?

  鲁班老师会心一笑,拿出一张图:

  构建未来的银行,和箍木桶的道理差不多。

  著名美国银行家,现任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老师就领悟的很好。他说“很多事情银行不愿意做,也根本做不到,那就让别人来做”。

  过去三年,别人视作鸡肋一般的小企业贷款,大摩每年新增200多亿美元。原因是他把“OnDeck”这块长板插了进来,用这家Fintech公司的算法和模型做授信准入分析,将小微贷款做到全程无痛。

  他还把Perzo(替代彭博的金融信息平台)和Eris Exchange(开放存取式IRS期货交易所)插进自己的交易平台,将成本砍掉近半。

  同样改变了箍桶思维的,还有美国银行。它把Viewpost插进自己的网银里,小企业的现金流一目了然,监控如鱼得水;高盛也把Square、Kensho(市场数据分析平台)和Motif(经纪平台)插进自己的投行交易业务。

  这些都是乐高式拼接法的典范。

  (五)

  我茅塞顿开,但还有一事不明。

  在梦中,生物刘老师说,相互依赖的关系才叫做“共生”。可这些Fintech新业态似乎根本不需要传统银行啊?

  鲁班老师捡起一只木桶,爱惜地抚摸着对我说,箍一个桶不容易啊,要锯、要拼、还要钻、粘、箍、装…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无论你想盛多少水,首先要看有没有底。

  在新旧结合的拼接中,银行和保险仍是那个坚实的底-无论木板有多长,没有监管准入、客户基础、和风控合规这些底座,是箍不成桶的。

  这就是为什么面对Fintech,几乎所有银行的态度都是主动拥抱-有的合作创新实验室,有的建立初创基金自己投,剩下安安静静的,就是在琢磨怎么买买买。

  因为银行有桶底一般踏实的信心,就算利润被新业态蚕食掉20%,只要共生能降低30%的成本,就应该深情地将其揽入怀中。

  新业态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改造世界,顺便颠覆你,但与你无关。

  先共存,反依赖,再独立,最后共生-如果目的都是改变旧世界,借谁的手来实现又有什么区别呢?

  切·格瓦拉老师表示同意,这正是他领导非洲刚果等国家游击战时,没想明白的地方。(作者:肖小跑) 

  更多资讯可关注FRM官方微信:“gaodunfrm”或加入FRM考试QQ交流群:153301485!若需引用或转载本文章请保留此处信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