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借助第三方支付、P2P平台、众筹等进军金融领域,冲击着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压缩了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和盈利空间。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直面挑战,将开放、分享、协作的互联网精神融入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中,充分利用雄厚的资金优势、领先的信息技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实现了支付移动化、融资多元化、服务综合化等多种模式协同推进的互联网金融业态,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如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认知与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如何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同时,防控可能带来的风险,成为当前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从国外研究看,虽然对互联网和金融结合的研究较早,尚未直接提出过“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也未系统性地论述商业银行的互联网发展模式,更多是从互联网技术在金融创新中所发挥的作用、互联网企业跨界金融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影响等角度展开。国内学术界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探讨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商业银行如何谋求转型发展。二是着重分析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三是从法律法规的角度论述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互联网理念在金融领域得到广泛认可和运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不断推陈出新,基于大数据的供求信息挖掘持续深入,新的金融渠道极大提高了现有金融体系的效率。 二是互联网金融兴起对商业银行造成冲击并产生深远影响。互联网金融已经对商业银行的支付、融资、理财销售等核心业务产生冲击,商业银行开始探索移动支付、电商、网络融资等各种模式,努力实现转型发展,积极抢占互联网金融的制高点和先机。 三是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不容忽视。当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从互联网企业角度对其风险的关注与研究层出不穷,但尚缺少从商业银行视角全面、深入地诠释发展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各类风险的防控研究。 因此,本文立足商业银行视角,界定了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是指通过互联网与商业银行的嫁接,以大数据为基础,广泛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客户营销、产品推广、流程设计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造或重构,实现经营、管理全面信息化的运作模式。基于对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潜在风险的分析,本文对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制定战略规划 (一)正视互联网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金融具有资源开放化、成本集约化、选择市场化、渠道自主化优势,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从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编制来看,“互联网+”已经上升为重要战略,互联网金融也将会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借助国家战略和政策的支持,我国银行业应着力加强金融供给侧结构新改革,创新设计开发新型、便捷的金融渠道和优质、高效的产品服务,创造新的供给,满足多样性、个性化金融消费,进一步激发客户消费热情和潜力。 (二)借助资源优势找准市场定位。关键在于清醒的认识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比较优势。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现有品牌信用、客户基础、网点网络、技术实力等优势,确定参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战略定位和竞合策略。另一方面,坚持“经营风险、稳健发展”原则,运用风险管理经验丰富、制度流程规范、人员素质较高的特点,强化内部控制措施,提高各类风险识别、防范和化解能力。同时,时刻保持机遇与危机并存意识,既要改变目前迟钝零散的应对状况,又要综合考虑发展的收益与成本;既要看到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巨大收益,又要看到“摸着石头过河”带来的问题与风险,以此制定发展目标和选择路径,在全局视角下找准市场定位。 (三)有序推进战略计划实施。需妥善处理好新型业务与传统业务间的关系,循序渐进地加大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资源投入。一是可选择风险相对较小、优势突出并具有战略意义的业务(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逐步开展,进而开拓模式更新的业务(如网络融资、直销银行等),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容忍试错。二是有效整合各层级、各部门资源,整体统筹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做好顶层设计与现有工作衔接,明确行动路线和短中长期阶段性目标。短期实现在新业务领域的突破式发展;中期实现经营管理模式的智能化转型;长期打造线上线下、虚拟实体相结合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 二、强化安全控制,严格业务操作规范 (一)提升核心技术水平。木桶效应表明,必须解决短板,才能装得更满。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的互联网金融,必需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有效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一方面,通过核心技术将人工操作的业务改为由精度更高、控制更严的计算机系统执行,降低违规犯错概率,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操作风险。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推动外部合作,与手机制造商、移动运营商共同研发防病毒能力更强的智能终端,与网络供应商共同堵截山寨或恶意应用软件的泛滥,充分运用如认证授权、硬件加密、数字签名以及病毒防火墙等技术,降低风险敞口;同时加强消费者防范诈骗、提升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共同营造安全、稳定、便捷的消费环境。 (二)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应建立健全内控体系,强化综合、可循环管理,完善跟踪稽核、突发应急处理机制。一是建立互联网金融内控管理规章制度,健全网络安全防范及违规惩罚机制,规范并完善技术风险管理体系,切实保障各类系统的安全运行。二是应建设具备适时监测、迅速反应、及时预警等综合性功能的自适应动态智能系统,提供一体化的网络过程管理控制。三是设置专业化职能部门、配备高水平科技人员,专门从事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开发、运营和风险管理,定期排查技术安全漏洞,实现对技术风险的持续监控和应急处置,保障互联网金融稳定顺畅运行。 (三)加大人员管控力度。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应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各类管理及具体经办人员的有效管控更加重要。应制定标准化、合规化的操作流程和风险防控措施,并通过加强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各类人员在办理互联网金融业务时的风险意识,有效防范控制风险。同时,应建立内部监督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类人员制度执行、岗位履职等情况开展内部审计和监督检查,对有规不依、有章不循等行为进行处罚,确保互联网金融各项业务开办的合规性,促进互联网金融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 三、实现信息共享,有效治理信用风险 (一)加强目标客户分级管理。应遵从“长尾理论”制定明晰的客户分级(类)规则,推行“小客户放开、大客户控制;小金额线上做、大金额线上线下结合做”的模式,依据客户性质(个人客户身份、企业客户行业属性)、收入水平、还款能力等条件区别管理。一是对“尾部”80%的小客户采取系统自动授信小金额、线上批量操作方式,降低服务成本,允许适度违约;对“头部”20%的大客户严格采取线下审核身份和资质、线上自助申请授信的方式,设定较低的违约风险容忍度。二是关注借款人实际现金流、消费习惯、交易特征、交易对手等情况,做好更新与维护,实现授信额度的动态调整。三是加强贷后管理,重点监测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防控虚假交易、骗贷套现行为。 (二)借助大数据做好资源挖掘。加强大数据分析应用,提取有助于商业决策和风险管理的关键交易。一是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征信数据的多维度拓展。通过数据挖掘和建立模型,评估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能力及潜在违约风险,建立立体精细化信用评估体系,为信贷审批、客户关系维护等决策提供科学视角。二是关注异常交易、建立预警模型。如长期选择保本型理财产品的风险回避型客户突然申请高额度信用贷款、中低资产客户突然发生大远超收入水平的高额消费等,通过持续关注交易过程、资金流向及交易对手,分析交易的真实目的,做好风险预警、防范和处置。三是妥善处理数据保护和应用的平衡关系,体现数据使用主体对客户隐私的重视性和操作的规范性,防止因客户信息泄露产生法律风险。 (三)构建全方位信息共享机制。信息时代,只有资源共享,才能共赢。当前应加快在全行业、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健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共享与互换机制。一是搭设行业信息共享平台。借助征信系统、工商系统等公共数据资源,建设行业征信标准数据库和基础数据平台,制定全行业征信信息数据的应用规则,实现客户诚信指数的信息交换,增加借款人的违约成本。二是推动完善全社会信用体系。应积极响应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以建立银行业征信平台为先导,推进全社会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协同发展,逐步实现国内各行各业基础信用信息资源的全覆盖态势,形成具备规模效应、适应不同需要的信用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推动诚信社会建设充分发挥作用。 四、注重过程管理,积极预防声誉风险 (一)加强前中后过程管控。好的管理在于好的流程,好的流程在于好的执行。从互联网金融视角分析,过程管理应重点抓好合作方准入、条款履行和后续跟踪等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合作方或合作机构(如电商平台合作商户、POS特约商户)资质进行严格评估与审核。除现场审核外,还应进入现场开展实地考察,充分了解合作方基本信息后完成综合评估和认定,据此划定合作方(机构)级别、签订协议。二是关注约定合作条款的执行情况,定期选取一定比例的合作事项同步跟踪,查看是否存在未按约定条款履行的情况。三是做好与合作方开展业务的信息资料(如电商平台的交易记录、代销保险公司的拒赔记录等)保存工作,特别要关注客户提出异议或投诉的争议事项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二)坚持消费者权益保护导向。应坚持消费者权益保护为中心,确保行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保护意识。通过短信、网站、电子门楣、宣传折页等立体渠道大力宣传,如不使用公共网络进行线上交易、仔细识别银行正规网站、不轻易回复不明信息和链接等。二是建立惩处机制、抵制不良介入。探索推行合作保证金和“黑名单”制度,在法律允许、约定明确的前提下,通过扣取保证金和中止合作等方式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制定不良合作“黑名单”,对名单中机构或个人坚决抵制、不予准入。三是强化内外互动、处理合理诉求。利用设置投诉举报热线、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开展客户满意度测评等活动增加与客户的互动,就侵权问题开展沟通交流、协商解决,及时处理消费者合理诉求。 (三)采取风险适度转移策略。与传统业务的审慎经营不同,互联网金融领域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应允许一定概率的试错和损失。商业银行可探索建立互联网子公司或事业部等经营模式,采取风险承担、风险转移的差异化经营策略。相对独立的组织架构更加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具有较高传染性、扩散性的声誉风险。当前国内银行业关于设立互联网金融子公司模式已经有了初步实践,其中最具代表性是国家开发银行全资子公司国开金融和江苏金农公司打造的互联网投融资平台“开鑫贷”。 五、夯实创新基础,构建安全管理体系 (一)推动组织架构优化整合。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商业银行一方面要逐步建立标准统一、层次多维的流程架构,推动跨专业、跨层级的资源共享和流程再造,构建由纵横互联的互联网金融事业部或子公司组成的矩阵式组织,实现全面合作;将线上线下存在业务关联的各个组织、系统、运营平台串联整合,把传统线下业务和新型线上业务相互融合,实现业务流程线上线下高度集中、同步完成。另一方面,处理好内部各渠道、各条线协同发展关系,依托线下物理网点、自助终端、智能设备的品牌效应,借助长期以来培养的客户信任感和亲切感,加大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力度,逐步改变消费者传统的金融消费习惯,营造出以消费需求推动创新,创新满足需求的金融服务环境。 (二)强化业务产品创新管理。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设计环节,应积极履行审查义务,严格执行法律、合规前置审查程序。应主动、及时地将新开发、开办产品业务的相关情况向监管部门报备,审批通过后才能正式上线运营,慎防出现违法违规的“硬伤”。另一方面,评估创新金融业务和产品的各类风险。针对“非面对面”的互联网线上业务,应建立由产品业务部门牵头、研发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配合的跟踪评估机制,不仅要在上线前设立专项指标进行专项评估,还要持续监测业务或产品在测试期(或适应期)内的表现和客户的反映,保持对其潜在风险监测的连续性,以达到实时审核、动态调整、综合评估的效果。再者,持续跟进客户反映,不断优化客户体验,增强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 (三)探索新技术推广使用。坚持“了解客户”的原则,尝试运用新技术,不断拓展客户身份识别模式。一是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应用与传统的“面对面”模式相互结合,通过“线上申请、线下采集”或“线上开户、线下认证”等多种方式进行客户身份的识别和信息的采集。二是与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合作,在互联网金融业务系统或平台中嵌入联网核查链接,实现校验身份信息真伪的功能。三是通过线上视频、定期走访等方式开展身份的持续识别,就预留问题、身份要素等信息与客户核对,掌握是否为本人办理业务。四是积极研究应用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体征认证技术,在客户开户、网银注册、U盾申领等关键业务环节,采取“拍照+人体生物特征”识别的方式,实现客户、照片、联网核查信息的多方比对,强化客户身份识别的硬性控制,确保客户身份的真实性。(摘自:《金融纵横》2016年第2期) 银行不断的通过创新新模式来规避金融风险,只能说明银行更加重视了金融风险的管理,银行也迫切需要很多这方面的人才,银行肯定会加大对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视的。所以,众多的银行人的出路已经显而易见了。 想要在银行稳步高升,投其所好也是一种方式。考FRM金融风险管理师证书,证明自己在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确实是有才能。升职加薪的事情,还不是水到渠成。 FRM金融风险管理师,是全球金融风险管理领域权威资格认证,由全球风险协会(GARP)设立。FRM已经得到华尔街和众多欧美著名金融机构、大型公司风险管理部门以及各国政府监管层和金融监管部门的认同,并已经成为全世界金融风险管理领域最权威的认证。银行人升职必备证书。 考FRM金融风险管理师证书,证明自己在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是有莫大的帮助!带给你的不仅仅是升职加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