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赢取投资者的“芳心”,此前一直不为银行青睐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似有重新“受宠”的迹象。作为一种以在产品中嵌入衍生金融工具来博取更高的潜在投资回报率的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具有高风险的特征。虽然其产品说明书上的预期收益率颇为诱人,但在当前市场,如何挑选安全性与收益都较有保障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依然有不少学问。 结构性产品原理 优劣面面观 结构性理财产品是一类结合了固定收益证券与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型理财产品。具体而言,结构性理财产品就是在其交易结构中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一类产品品种,最大特色在于其“结构”,也就是产品中嵌入的金融衍生工具。在目前比较流行的“保本”结构性理财产品中,其设计机制其实是银行通过将大部分理财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产品,小部分资金进行衍生品投资,实现在保本的基础上再博取高收益。这种机制对应的往往是内嵌式的买入期权,即便挂钩标的的走势大幅度偏离预期,投资人的本金仍可获得保证,损失的仅仅是收益,因此,结构性产品往往是“固定保本收益+衍生品”的结构。 挂钩标的丰富可谓是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一大优势,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债券价格、商品价格(如原油和黄金)、基金以及各类指数,甚至衍生品自身(如期货、期权)和这些标的组合,都能成为结构性产品的挂钩标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优势也是其劣势的源起。虽然其多元化的标的让投资人有机会参与原先无法涉及的市场进行投资,但同时也累积了投资风险。一般来说,此类产品在设计时都隐含了市场趋势观点,即对挂钩资产标的看涨、看跌或看平。这是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其风险所在。一旦投资者在购买时没有判断正确投资标的未来的走势,则很可能在期末得到“零收益”或者“负收益”。 三大要素 评估结构性理财收益率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最终收益由挂钩标的在投资期中的表现决定,同时也取决于产品的收益设计方式。根据挂钩标的的表现,常见的产品结构有三种:一是看涨看跌型,即产品挂钩单一资产或一揽子资产价格,产品最终收益与挂钩标的的表现正向或负向相关,这是结构性产品最简单的设计方式。这类产品需要投资者判断标的资产走势的方向,一旦方向判断失误,最终可能仅获得零收益,甚至负收益。二是波动型,即挂钩标的资产涨(跌)幅的绝对值,它很好地规避了方向选择的问题,产品最终收益只与波幅绝对值的大小相关,而不论标的资产是上涨还是下跌,投资者都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三是设定区间型,即在投资过程中,对标的资产的价格表现既不单纯看涨,也不单纯看跌,而是设置一个价格运行区间:在挂钩标的价格观察期内,若价格落入此区间,则投资者获得高收益;若价格运行在区间之外,则获得较低收益或零收益。这类产品适合在标的资产价格的盘整期间发售。除了设置单一区间,设置多区间的结构性产品发行数量也较多,设置多个区间能增加投资者获得收益的可能性。而常见的收益设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收益单一由标的资产在投资期末的最终表现决定。另一种是收益由标的资产在投资期内的表现累计决定。 根据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这些结构设计,投资者在选取时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只有对市场的趋势持有较为正确判断的投资者,才可能真正获得较高收益。从目前的市场来看,挂钩利率以及黄金等贵金属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数量较多。业内人士建议,若结合投资标的来分析,选择结构性理财产品最好还要结合三大要素评估其获得收益的概率。 首先是该产品说明书中所显示的收益区间的测算。很多银行产品看似冗长的说明书中,都有一部分是对该产品收益区间的测算。投资者一般可以参考该收益区间,评估一下自己获取高收益的可能性。此外,产品观察期的多少与否,也与获得高收益相关。一般而言,观察期越多,获得高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结构性产品大多通过观察期是否突破来决定收益水平,观察期越多,预期收益的分段越多越细,那么获得收益的可能性就越高。当然,还有一个指标是产品挂钩对象的集中性。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投资者利用自己特别看好的标的进行投资,那么挂钩对象越集中越好,相关性高,获得高收益的机会也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