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证券行业 发展历史不长 是和国内股市一起成长起来的 很年轻 未来的路还很长 大有发展的空间 而且这个行业非常需要具有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的人才 具有一技之长的人会活得不错 但是目前行业专业化程度对比西方国家同行还远远不够 可以说 这也是国内少数靠自身勤奋和才华可以有尊严赚钱的行业 金融行业招聘分为校招和社招 校园招聘 第一轮 拼爹 这是中国特色 没啥好解释的 有些人可以凭着一份烂简历和一个好爹直接被录用 第二轮 简历关 每年投来的简历真是太多太多了 而岗位有限 仅凭名校硕士这个条件基本上无法脱颖而出 这几年简历关过关的基本条件是 国内经济金融类的顶级大学(清华/北大/人大/五道口/中财等)+全日制硕士 重要的加分项: 如果申请的是行业类研究岗位、 复合专业有加分,本科工科(理科)+研究生金融/经济/会计 如果申请的是投行类岗位,复合专业有加分,特定于以下情况:本科会计+研究生法律或者反过来 CPA、CFA在申请业务类岗位有加分,尤其是行业研究和投行 司法考试在申请投行类岗位有加分 有所申请岗位的实习经历有加分 一份简明扼要的简历有加分 女孩子长的漂亮有加分 第三轮 笔试关 不一定很复杂 但是题目侧重实务和解决问题 有一定工作经验对解答有帮助 第四轮 面试关 应当有适当的面试技巧 注意言辞得当 举止大方 正装是必须的 证券行业是很在意外在形象的行业 无领导小组面试应当很熟悉 如果以上四轮都能过去 那就恭喜成为证券行业的同行了 根据这几年的面试情况 学生的两级分化其实比较明显 让招聘者眼前一亮的简历比例并不高 如果能够具备第二轮简历中所谈及的各项内容 至少可以获得笔试机会 社会招聘 国内证券行业是个小圈子 以券商投行人员为例 现在全行业从业人数也不过5000余人 同时由于社招对人的专业能力要求高 具有一些特点 第一轮 口碑 通常有一些职位空缺的时候 公司内部倾向于两个路子 内部招聘和介绍 可以说这是社会招聘的两条快速通道 内部招聘是可以给员工提供一些职业发展通道 促进内部人员合理流动 客观来说 公司内部业务部门的人员流动还是很频繁的 尤其是一些营业部的同事 获得了上升到总部的工作机会 对于一些毕业无法进入券商总部的学生来说 不失为一种曲线救国的路径 内部招聘的要点一是工作业绩出色 二是搞好和领导的关系 这样领导愿意放人 并且可能说上几句关键的好话 所谓的介绍就是让熟人直接推荐圈内不错的人 一个人在券商圈子内人面广绝对是个加分项 如果口碑好自然更是加分 口碑好除了会做人 专业能力是个硬条件 事实上券商很多重要甚至关键的岗位 都是通过这两个方式优先补充人才 第二轮 猎头 这两年常用猎头的岗位侧重于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岗位 包括保荐代表人 销售总监 资深研究员 公司付给猎头的费用通常都是以几十万记 从另一个侧面可以说明证券行业有本事的人是可以赚到钱的 第三轮 正常招聘 正常招聘就是发布招聘广告---笔试---面试 一些不太重要的基础岗位往往靠这个方式去填补人员 一般来说就算发布重要岗位的招聘广告了 通过这种方式也招不来合适的人 说明了市场上有能力的人总是稀缺的 相比校园招聘 社会招聘来的简历就五花八门 有些人甚至会快递一个包裹过来 里面是他写的各种材料 但是一般情况下招聘者没时间去看这些东西 所以简历简明扼要依然是加分 既然要靠投简历 大概还是两种情况 一是在行业内人面不广 没法考熟人推荐的 二是与证券相关的其他行业想进入证券行业的 这两种情况下 简明扼要的简历就够了 最忌讳的简历是工作没几年 公司换了好多家 给人感觉就是不踏实 就算能为每次跳巢都找到理由也不好 属于领导最不喜欢的一类 证券行业是很辛苦的行业 业务部门加班都是家常便饭 经常各种开会 各种研讨 各种培训 但是挑战也在那里 这个圈子内的工作确实是让人每天都在提升自我价值 由于圈子内的工作经验和人际关系很重要 客观上形成了行业进入壁垒 圈子外的人要进入圈子难度通常较大 即便进入了也需要从基础岗位做起 好多人依靠自己的勤奋 成功让自己的收入在几年内翻番或者翻好几番 这在其他大多数行业是很难实现的 按照波特的竞争理论 证券行业在中国随着金融业的开放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是一个大有希望和未来的行业 个人要进入行业 壁垒比较高 这意味着在行业内工作越久 个人的价值也越大 如果能在这个行业里面为自己尽早找好一个有利的起点 恰好又喜欢金融这份工作 那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