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监管要求严格,委外业务做得少了。”一位上市城商行高管对第一财经表示。 该高管所言的“监管严格”是银监会于本月上旬对所有发过分级型理财产品的银行窗口指导,要求不得新发分级型理财产品。监管层意在加强对委外业务加杠杆的管理,受此影响,多位市场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银行委外投资增幅放缓,但基于银行对委外投资需求仍在,委外规模的萎缩将加剧信用债市场收益率的进一步分化。 委外规模增幅放缓 所谓委外业务就是银行委托外部资管机构从事主动资产管理。银行作为委托方通过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信托计划、基金专户的模式与管理人进行产品合作,约定产品的投资范围及业绩比较基准。从投资范围来看,均以债券作为主要的投资标的。 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中国资本管理市场2015》显示,根据管理资产规模来看,银行理财在2015年底已经达到23.5万亿元人民币。这种委托投资业务和一般的通道业务不同,需要资管机构具备较强的主动管理能力。根据初步测算,银行委外投资规模目前已经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 根据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报告测算的委外业务规模则更大:目前各家银行委外规模差异很大,整体而言,委外规模大约处在理财规模的5%-10%之间。假设目前理财规模25万亿左右,则委外规模在1.25-2.5万亿左右。同时,随着近期违约风险的暴露,部分银行已经暂停了新增委外业务。预计未来随着信用事件的不断冲击,银行的风险偏好将进一步回落,委外规模增速将减缓甚至出现规模萎缩。 一位国有大行资管部人士也对第一财经表示,银行委外业务增速放缓,但整体委外业务基数较大。同时,由于债市信用风险事件频发,收益率下降,银行委外动力也在减弱。 事实上,委外业务被银行普遍接受,五大行、股份行、大量城商行、农商行均涉及此类业务。波士顿报告分析称,银行对委外具有需求的原因主要包括:资金规模增长过快而人手不足;缺乏开展相关业务的资质,如权益类直投业务;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团队能力不足。整体上,对于规模、风控、预期收益的取舍取决于银行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策略。 不过,在上述国有大行资管部人士看来,“委外投资规模应该还不至于下降,因为自身资产配置压力还是很大,一般大银行委外业务占比5%左右。” “趋势上还是有需求的,毕竟有不少小银行、农商、城商、农信社等有资金缺资产、缺配置管理能力。”一位信托公司研究部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表示。 波士顿报告认为,以中小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委外投资,将成为公募基金、信托、券商、保险以及大型商业银行应该考虑的重要机构客户之一。 对于委外业务的投资分类,一位股份制银行资管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主要分为权益类委外和固收类委外。在信用风险加剧背景下,银行将委外投资作为自身投资管理的补充。银行往往对于委托人的资质有较高的指标性要求,并对委托人投资资产有准入要求和投资范围约定。 以信托为例,信托作为委托人从事的委外业务主要有两类:上述信托研究部人士表示,一种是部分委托,银行做投资决策,信托帮着找资产;另一类是信托自主决策,类TOT(Trust of Trusts),但可能信托有流动性支持函等承诺,这类小信托公司做得比较多。 委外沉浮影响债市走向 “委外规模有望放缓甚至萎缩。”中信建投研报认为,债市的场内杠杆相对透明,而且相对可控,监管层对债市杠杆的担忧主要是场外杠杆。场外杠杆除了小部分是银行自己通过分级理财模式操作外,绝大多数是通过委外的方式将资金交由第三方管理。 “实际上,无论委外是否采取优先/劣后这种标准的加杠杆模式,只要在市场调整时银行有赎回资金的可能,其对于放大市场波动的效果都是一样的。因此,委外规模未来的走势就变成影响债市走势的关键变量。”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编者表示。 一石激起千层浪,债券作为委外投资的重要标的,银行委外业务放缓,将加剧信用债的分化。对此,编者分析,第一,整个债市的杠杆水平将有所下降,此前受托方为达到约定收益率普遍采取了加杠杆的策略,而商业银行自己的投资基本不加杠杆;第二,非过剩产能行业中高评级债券将迎来投资机会。受制于商业银行的研究水平和投资能力,预计商业银行的投资取向为非过剩产能行业中高评级信用债。 在上述背景下,编者预计,不同评级间的信用债的走势将继续分化,低评级收益率仍有较大上行压力,而受益于投资者风险偏好回落,利率债和中高评级信用债收益率进一步大幅上行的动力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