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frm.cn 金融市场 查看内容

险资凶猛举牌引发关注,监管新规已在路上

2016-8-26 10:22| 发布者: brooke| 查看: 297| 评论: 0

摘要:   频频举牌上市公司、万宝之战及恒大风波,令此前颇为低调的保险资金走进公众视野。同时,不断拓宽的投资方式,与民营保险公司杠杆入市在优质资产配置荒的大背景下,结合而生出凶猛的“食性”。  然而,险资进入 ...

  频频举牌上市公司、万宝之战及恒大风波,令此前颇为低调的保险资金走进公众视野。同时,不断拓宽的投资方式,与民营保险公司杠杆入市在优质资产配置荒的大背景下,结合而生出凶猛的“食性”。

  然而,险资进入A股的特别之处在于不只是投资行为,牵扯着前端保费的保民利益,于是,“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监管平衡术,让聚光灯下保险资金的风险防范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保险姓保”,近日被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多个场合强调。监管层也在“管住后端”方面频频出手,既包括产品端针对中短存续期产品的严格规范,也包括针对资金端运用风险的监管。

  入市风险引发关注

  险资进入A股,并不新鲜,且在利率下行和低收益环境中,保险公司风险偏好及权益配置意愿上升,权益投资就成为险资取得超额收益的来源之一。而在保险业内人士的眼中,举牌只是一种正常的投资方式。“举牌只是监管要求信息披露的一种结果,投资本身是看好上市公司,并不会为了举牌而举牌。”一名保险资管公司高管对《第一财经日报》称。

  实际上,近年来上市公司被险资举牌并不少见,之所以此时备受市场关注,主要因为近期举牌主体多是激进的民营险企,如宝能之类,而这些险企举牌背后的业务链条和风险难免让人担心。粗略统计,去年至今至少已有12家险企通过二级市场举牌近40家上市公司,“宝能系”、“安邦系”是其中的最大“买手”。

  这其中的部分险企为了在短时间内提升保费规模,往往承担了较高的负债成本来实现。它们多发行中短期的万能险,这些万能险的结算利率通常会达到6%以上,有些甚至会高达7%,再加上渠道佣金和管理费用,总的资金成本大约在8%~10%。而能覆盖这样资金成本的低风险资产几乎不存在,因此这些保险公司只能提高高风险的权益资产、信托产品等的比例。

  在利率下行、各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的背景下,投资者对于理财型保险收益率十分敏感。为了和银行理财产品竞争,尽管投资端缺乏优质资产项目,但仍要维持较高的结算利率,这对投资端又增加了压力,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如此业务链条之下,举牌背后的险企有可能面临较大资产负债错配风险、流动性风险、利差损风险、偿付能力风险。

  资产负债匹配方面,一直以来,国内市场都缺少长久期、高收益的优质资产,保险业长期面临着“长钱短投”的问题。但近段时期以来,部分公司集中发展中短存续期产品,并将其主要投向收益高、流动性低、期限较长的不动产、基础设施、信托等另类资产,以期获得较高收益,导致“短钱长投”问题凸显。

  同时,目前中短存续期产品引发的退保问题比较突出。项俊波指出,通过中短存续期产品,部分公司业务规模迅速扩大,退保压力也同步加大。预计2017至2018年,中短存续期产品引发的退保对行业将产生较大的现金流压力。

  而在偿付能力方面,由于中短期产品对于资本金的消耗较大,再加上利差损等原因,一些前期参与举牌的公司已经暴露出了问题。去年年底一下举牌三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中融人寿在今年就遭遇了偿付能力不足的窘境。根据其偿付能力报告信息,其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负数,分别为-18.22%及-18.16%,最新分类监管评价为最低一级的D类,被保监会处以停止开展新业务、暂停增设分支机构、不得增加股票投资的监管措施。

  “其实从监管层的态度来看,相对于举牌而言,更担心的是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另一名保险资管公司高管对《第一财经日报》称,一方面,监管层关心这些公司是否建立了健全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并严格执行;另一方面,尤其要防范一些保险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保费送入股东方,股东方再通过各种资本化包装之后对保险公司进行增资。“这样看上去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不错,但其实经不起推敲。”

  监管严守“保险姓保”

  风险渐受关注之际,监管层也一直在注视,并在“管住后端”方面频频出手。

  8月23日,有关于保监会将再度整治中短期产品的消息传出,其中提及《关于加强人身保险产品精算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产品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将下发,接近保监会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称:“征求意见稿尚处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其中包括中短存续期的内容,不过仍存变动可能。”

  近段时间以来,项俊波也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及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防范,接下来监管层对保险资金风险的防范将持续加强。

  最近的一次是8月18日,项俊波提到,“放开前端”,鼓励创新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管住后端”,严控风险也不是为了让企业墨守成规,而是为了让创新能够真正发挥最大的价值,实现保险行业和全社会的共赢。

  “目前国内一些保险集团已经或正在争取拥有金融全牌照,保险公司越来越多地参股或控股银行、证券、基金等非保险金融机构。这类综合经营有利于提高资源整合效率,也有利于推动保险公司商业模式的再造升级。但同时也会增强不同市场、区域和行业之间的风险关联度,使风险在不同公司、不同行业之间快速传递。为此,必须通过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来予以防范和化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项俊波称。

  同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在近日召开的保险资金运用座谈会上透露,未来一段时间,在保监会的领导下,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工作将继续坚持“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总体思路,在深化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监管和防范风险。近期将切实把防风险放在监管工作突出位置,不断创新监管思维和监管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守住风险底线,促进保险资金运用持续健康发展。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投资激进的保险公司,监管层还将进一步加强风险监测和监管力度,综合运用窗口指导、压力测试、风险提示、检查和处罚等,灵活运用“技术监管”和“监管干预”多种方式,对于风险抓早抓小。

  与此同时,针对热点问题,将结合实体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要求,从审慎监管和防范风险角度,加快健全和完善监管规则,加强对“一致行动人”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我们的发展决不能‘跑偏’,要不忘初心,突出主业,提升风险保障型业务发展能力,优化保险供给结构,主动对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体经济提供强有力支撑。要提高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水平,努力做到资产负债的期限、收益、风险、流动性等方面相互匹配,为更好发挥保险的金融属性打好基础。”项俊波称。

  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保费收入1.9万亿元,今年全年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从2012年到2015的三年间,行业利润从441亿元增长到2824亿元,保险业总资产从7.4万亿元增加到12.4万亿元。(内容转自第一财经日报)

  去年股市出现异常波动之后,票据案件频繁发生。近期,一直被认为安全性更高的电子票据也爆发风险,引发了大量关注和重视。监管层出台相关管理措施,以进一步严控票据风险。

  特邀嘉宾:浙商银行副行长徐仁艳

  是什么原因使得票据风险一再发生?商业银行防范相关风险的难点在哪里?监管趋严将会对票据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浙商银行副行长徐仁艳。作为票据业务专家、浙商银行涌金票据池总设计师,徐仁艳剖析了目前票据市场案件频发的深层次原因,并从银行的视角解构了票据业务的主要风险点及对策。

  主持人:今年以来,“票据”成为财经专栏的热门词汇,原因就在于各类风险案件频频曝光,许多人“谈票色变”。作为专业人士,能否请您先介绍一下目前票据市场的基本情况?

  徐仁艳:近年来,企业签发的票据越来越多。据统计,2015年全国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达22万亿元。目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购、销环节形成“买方市场”,票据作为买卖双方最容易接受的融资结算工具被广泛应用。

  就目前的票据市场而言,企业持票人的票据出路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进入银行主导的票据贴现市场,即金融机构从事票据贴现与转贴现业务而形成的同业票据市场。2015年,金融机构贴现与转贴现累计发生额102.1万亿元,同比增长68.2%。

  二是进入中介机构主导的票据买卖市场。目前,企业签发的商业汇票中有一半以上未在银行贴现,成为“闲置”于保险箱中的沉淀票据,这是因为对于数量众多的“两小一短”(小银行承兑、小面额、短余期)票据,银行贴现意愿不强。因而票据中介机构通过低价收购满足持票企业变现要求,然后出售给其他有支付结算需求的企业,赚取差价,形成票据买卖市场。

  三是进入银行主导的票据质押市场。即以符合要求的票据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或其他融资业务,除传统的票据质押换开、质押贷款以外,近几年创新开展的票据池业务支持企业将持有的银行承兑汇票(包括“两小一短”票据)放入票据池进行动态质押,办理各项融资业务。

  主持人:那么,您如何看待近期接连发生的票据风险案件?这些案件暴露了哪些风险点?

  徐仁艳:近期发生的票据业务案件,大部分在有票据中介机构参与甚至操控的贴现与转贴现、回购业务领域,风险敞口转嫁到银行机构。其主要风险因素包括三方面:

  首先,票据贸易背景不真实。票据法将“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作为票据行为的基础,监管部门出台的票据业务规定也特别强调贸易背景真实性要求。但当前票据市场中仍有很大一部分票据贸易背景存疑,尤其是大面额、长期限票据,票据中介机构通过编造贸易背景、变造增值税发票,制造“融资性票据”,有的中介机构甚至与一些中小银行机构合作,通过同业户“包装”洗白,进入票据市场,风险隐患巨大。

  其次,少数银行机构票据业务内控薄弱。从近期发生的票据案件来看,犯罪嫌疑人采取的手法并不复杂,流程也较简单。但少数银行机构的票据业务内控薄弱,有章不循、制度失效,在业务授权、合同签署、票据查验移交与传递保管、同业账户管理等方面管控不严,过于相信交易对手,相信票据中介人员,甚至默认行业“潜规则”而被钻了空子。

  再次,票据中介机构铤而走险。民间票据中介机构鱼龙混杂,部分票据中介打着票据买卖的旗号,伪造交易背景资料骗取银行承兑或贴现,甚至铤而走险,从事非法集资、股票配资、合同诈骗等违法行为,增加票据市场风险。在去年股市出现异常波动前,票据中介通过银行机构通道,假借票据业务违规融资,甚至诈骗银行资金,之后部分票据中介损失惨重,无力清偿。随着票据到期,风险相继暴露。

  主持人:针对上述风险,您认为商业银行该如何应对?这方面浙商银行有什么好的经验?

  徐仁艳:从浙商银行的实践看,我们一直要求强化票据业务审核和管理,同时严格交易对手资质管理,明确规定不得与票据中介、“资金掮客”发生业务往来。近年来大力推广应用涌金票据池,服务于企业“两小一短”票据,拓展票据市场“蓝海”,有效防范票据业务风险。

  涌金票据池是浙商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建立的综合票据服务平台。截至2016年6月末,涌金票据池融资发生累计超过3000亿元,融资余额近1000亿元,节约客户财务成本约4亿元,有效提升了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在票据风险防控方面,涌金票据池业务具备几个特有的优势。

  一是提高客户黏性,强化票据真实性。涌金票据池创新池化融资业务模式,支持银票、商票、信用证等入池质押融资,解决企业流动性管理难题,促进银企紧密合作,有效解决单张票据贸易背景真实性问题。

  二是提供票据综合服务,保障资金安全。涌金票据池通过票据动态质押、集团额度调剂、额度转移计价等功能解决票据管理主要问题;通过实时查询、“直通车”、超短贷等功能,防止假票风险,盘活“两小”票据资源,加快企业资金周转,跟踪资金流向,保障资金安全。

  三是大力推广电票业务,防范票据业务风险。浙商银行一直重点推动电子票据使用和入池质押融资,入池电子票据张数及金额占比逐步上升,2016年上半年分别占总数的11%和40%。电子票据业务不仅简化票据操作手续,而且增强了票据业务的防风险能力。

  主持人:监管层一直高度重视票据风险,对于银行与票据中介机构的合作曾多次作出警示,央行也一直在大力推广电子票据。风险频发与监管趋严会对票据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您认为未来票据市场的发展趋势将会怎样?

  徐仁艳:票据中介机构虽然解决了部分企业“两小一短”沉淀票据的出路难题,但在逐利性驱使下,中介机构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票据中介业务,而是大量涉足银行间贴现与转贴现市场,为不同金融机构间的交易提供资源平台,打监管“擦边球”,扰乱票据市场正常秩序。对此,相关部门已经高度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正在建设电子票据交易系统,这将推动电子票据业务发展,同时有利于提高票据市场交易效率,降低票据市场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虽然最近也有电票案件被曝光,但从相关报道来看,问题并不是出在电票系统,而是出在同业开户环节,不法分子假借同业开户成功,并接入电票系统开票,埋下了风险隐患。

  我认为,风险的暴露将促进票据市场加快成熟。银行机构及监管部门对票据风险高度重视,必将加强票据业务管理,规范票据市场秩序,票据市场将渐趋稳定。通过去除“泡沫”和“毒瘤”,票据市场将回归本源,恢复常态。(金融时报)

  FRM金融风险管理师,是全球金融风险管理领域权威资格认证,由全球风险协会(GARP)设立。FRM已经得到华尔街和众多欧美著名金融机构、大型公司风险管理部门以及各国政府监管层和金融监管部门的认同,并已经成为全世界金融风险管理领域最权威的认证。银行人升职必备证书。

  考FRM金融风险管理师证书,代表的不仅仅是你的能力,更是你的努力。

  更多资讯可关注FRM官方微信:“gaodunfrm”或加入frm考试QQ交流群:153301485!若需引用或转载本文章请保留此处信息。

  FRM资料免费领:  

FRM+CFA最新资料免费获取:http://d.gaodun.cn/f/MJQYVK?x_field_1=qita_frm.cn

价值百万的FRM未来职业发展白皮书:http://d.gaodun.cn/f/ivjCgV?x_field_1=qita_frm.cn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