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购买一张债券的投资者可以预期能从以下一个或多个来源获得一笔美元收益: 1、由发行者进行的周期性息票利息支付; 2、当债券到期、被赎回或被卖出时所得到的任何资本收益(或资本损失——负美元收益); 3、来自周期性利息支付的再投资收入(利息的利息收入)。 一张债券潜在收益的任何测算,都应考虑到这三种收益潜在来源的每一种。当年收益仅考虑息票利息支付。对任何资本收益(或损失)或利息的利息收入不在考虑之列。到期收益考虑到息票利息和任何资本收益(或损失)。它还考虑到利息的利息收入;然而那隐含着在到期收益的计算中,息票支付能够按计算出的到期收益进行再投资。因此,到期收益就是一笔预期的收益——即只有当持有债券直至到期,以及息票利息收入按到期收益进行再投资时才能实现的收益。如果既没发生债券到期,又没有发生息票利息收入按到期收益进行再投资时才能实现的收益,投资者所实现的实际收益可能大于或小于到期收益。 赎回收益也考虑到所有这3种潜在的收益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假设息票支付能按赎回收益进行再投资。因此,赎回价值测算便由于同样的债券回收而受到损害,这种回收关系到息票利息支付的再投资利率的隐含假设。另外,它还假设债券仅被持有到赎回日。 利息的利息收益之确定 利息的利息收入能代表债券的潜在收益的很大一部分。这种来自息票利息和利息的利息收入的潜在总收益,可以通过利用年金未来价值公式计算出来。令r代表每半年一次的再投资利率,利息的利息收入加上息票支付总额可以从方程式,求出: 以时期数乘以每半年一次的息票利息,就求出息票利息收入的总金额:总计息票利息=nC 到期日收益的测算假设,利息再投资利率等于到期收益。 例如,让我们分析一下在前面已使用过的那种15年期、年利率7%的债券,以说明如何计算到期收益。这种债券的到期收益为10%。假设利息的再投资年利率为10%或每半年一次的利息再投资利率为5%,用方程式计算的利息的利息收入加上总息票支付便是:息票利息+利息的利息收入=2,325.36美元;利息的利息收入=2,325.36美元-30(35美元)=1,275.36美元。 到期收益与再投资风险 让我们考察一下来自持有的这张到期债券的潜在总收益。如前面所述,总收益来自三个来源: 1、1050美元的息票利息(15年中每六个月一次每次35美元的息票利息); 2、按每六个月5%的利率把每半年一次的息票利息支付进行再投资所赚取的1,275.36美元的利息的利息收入; 3、230.60美元的资本收益(1000美元减去769.40美元)。 如果能按10%的到期收益把息票收入进行再投资,那么,潜在的美元总收益便等于2555.96美元。 请注意:如果一位投资者把它用于购买这张债券的同一笔资金769.40美元用于储蓄,在15年期每半年一次赚5%的利息收入,这笔储蓄的未来价值便等于325.30美元。 由于初始投资额为769.40美元,总收益便为2555.90美元。 所以按每年15%利率(每半年支付一次的利率为5%)进行15年期769.40美元投资的一位投资者,预期在15年的期末得到769.40美元的初始投资额加上2555.90美元。这正是我们对假设再投资利率等于10%的到期收益债券的总收益进行分析所求出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就收益为10%的这张债券而言,投资者必须通过对息票收入进行再投资而产生1275.36美元。这意味着,为产生10%的到期收益,这张债券的总收益大约50%(1265.36美元/2555.96美元)必须来自息票收入的再投资。 只有当持有债券直至到期,并且息票收入能够按到期收益进行再投资时,这位投资者才能实现购买时的到期收益。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是,未来的再投资利率将低于在债券购进时的到期收益。这个风险被称为再投资风险。 决定利息的利息收入的重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再投资风险程度的是债券的两个特征:偿还期限和息票收入。在给定到期收益和给定息票利率的情况下,偿还期限越大,这张债券的总收益就越是依赖于利息的利息收入,以便实现购买时的到期收益。换言之,偿还期越长,再投资风险就越大。这一点的含义在于,长期息票债券的到期收益测算,说明不了一个投资者如果持有债券直至到期而可能实现的潜在收益时多少。就长期债券而言,利息的利息收入可能高到债券潜在总收益的80%。 让我们转而谈谈息票利率,在给定偿还期限和到期收益的情况下,息票利率越高,这张债券的总收益就越依赖于息票收入的再投资,以产生购买时的到期收益。这意味着,当偿还期和到期收益保持不变时,升水债券比平价卖出的债券更加依赖于利息的利息收入。贴水债券则比按票而出售的债券对利息的利息收入的依赖要小。就无息票债券而言,其总收益全然不依赖于利息的利息收入。所以,如果持有一张无息票债券直至到期,便无再投资风险。因此,持有直至到期的一张无息票债券所赚取的收益,便等于预期的到期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