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在“两会”期间曾表示,金融风险是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风险。对于这个最大风险,在3月13日举行的主题为“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记者会上,央行负责人明确给出“风险可控”的答案。 目前,通过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我国金融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我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金融业的整体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明显提高,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幅提升,金融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显著提高,成功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一些金融风险隐患有所抬头。如在城镇化步伐加快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面临违约问题;银行不良贷款也有所上升———根据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788亿元,已经连续4个季度反弹。一些人因此判断,这两年金融风险会集中暴露。 对于平台贷款风险,央行行长周小川在13日答记者问时表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还是需要高度重视的,既不要低估了它的风险,也不要说的好像风险已经大的不得了。”他解释说,“其中部分(平台)贷款是有抵押和质押支持的。这部分只要抵押品和质押品不出现巨大变动,这个风险也是可控的。” 在谈及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时,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则认为,“目前不良贷款率只有0.95%,这说明中国银行(2.93,0.02,0.69%)业的资产质量水平总体是比较好的。过去几年中,中国的银行业在拨备的提取上采取了非常逆周期的政策,去年年底拨备覆盖率的水平是300%,说明银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是非常强的。” “风险可控”的信心源自国家和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对金融风险长期的、始终如一的高度重视。央行工作会议就将“防范金融风险”提到了2013年宏观政策的突出位置。这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一脉相承。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再次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就要通过完善金融监管、采取综合措施维护金融稳定等金融改革的手段实现。在回答记者的提问中,周小川提到,“看清楚下一步改革和金融创新需要朝哪个方向走,以便把现有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解决好”。实践证明,正是通过一系列金融改革,我国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不断健全,经受住了各种风险危机的挑战。对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予以肯定———过去五年,金融体系运行稳健,银行业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资本充足率从2007年底的8.4%提升到去年底的13.3%,不良贷款率由6.1%下降到0.95%,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风险管理是金融的永恒主题,在金融机构发展壮大过程中始终不能放松对风险控制的要求。伴随经济的发展,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风险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需要通过金融改革、金融创新来管理风险。同时有效管理好金融风险,也是金融改革进一步推进的基石。因此,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防范金融风险不仅需要金融机构、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的努力,也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强化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意识和责任,改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合力”再次保证“风险可控”目标的顺利实现。 |